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自討沒趣

朋友告訴我一件真人真事。

有一天,A在校門大罵女兒,罵得不可開交,同校的B走過來勸:

”不要這麼生氣,她已經做得很好的了。“ B說。(資料提供:A的女兒在著名女校中名列第四,B的孩子則處於中下游位置。)

然後A瞪了B一眼,怒意更盛,說:“我與你的要求怎會一樣!”

我聽罷嚇了一跳,問朋友:“她真的這樣說嗎?”

朋友說,她事後還悻悻然地跟她補了一句:“原本也不想說出口的,這樣子迫我... ”

什麼東西最恐佈,最傷人?就是真相嘛。當然,我們都覺得A口沒遮攔,想法驕傲行為不友善,應看看心理醫生。然而,我也不能不覺得:“架兩”是不能隨便做的,這些所謂的勸告,其實何嘗不是一種“軟批評”,一種自以為是的評斷?在對方怒意沖沖下,只會火上添油,有損無益。

差不多所有專家都告訴你,不要對傷慟的人說:“不要傷心吧!” 這不單無補於事,還好像說對方傷心是錯的。傷心再加上被認定是錯的,加倍痛苦。記得當年祖母過身,年逾百歲,在靈堂上人們總安慰我說不要傷心,這是笑喪。但我頓失摯愛, 心中有無比的遺憾與傷痛,你說這是笑喪,我聽上去就像是:她活得這麼老了,死也是應該的。可是,對親人來說,沒什麼是應該死的。雖然知道言者不是這樣的意思,但這樣的安慰話,不說更好。

諸如:你太緊張了 (怎麼,我又做錯了嗎?);你太看不開(我著緊又有什麼錯);不要為這男人傷心,總會有其他人喜歡你 (但我就是只要這個男人)... 其實都是廢話。

真正要關心人,不要只拋下一兩句論斷性的廢話。真正關心,不要質問,不要懷疑,尊重別人的決定,了解他的困境。你不尊重人家的界線與空間,又怎能投訴別人不向你傾心吐意?況且,關心在你,是否接受關心卻由不得你。要求對方改變是出於關心還是操控,有時只是一線/一念之差。

做不到的話,這些口頭上的所謂關心,不如不說。真正關心是做出來,而不是說出口的。別人從沒叫你給意見,明白嗎?

1 comment:

Ronny said...

我最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