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7, 2011

父母的期望

最近在facebook看到朋友貼上的連結,有兩篇文章,看上去很有意思,也讓人歎息。

第一篇,見以下網址: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mod=wsj_share_facebook。僑居海外的中國媽媽,分析為什麼中國孩子往往表現得更「優秀」(單就這點已經有點以偏蓋全)。這全因母親的不斷鞭策。文中她強調自己才不理會西方社會的那一套(雖然嫁了個外國人),什麼要顧全孩子的自信自尊,每樣東西,做得好便有自信,成功便有自信。她的責任便是花盡心血讓孩子成功,包括不停練習,不讓孩子與同學作無謂的社交,參加學校費時又無謂的表演項目等。孩子不但要絕對服從,還要用成就來「回報」母親的「犧牲」,要讓父母感到光彩。

另一篇文章(附於篇末)直覺是國外/台灣的情況。父母也希望女兒在親友間閃閃生輝,奈何女兒是個中等生,母親轉移欣賞女兒美好的性格。

第二篇文章看似豁達,但內裡百般無奈,其實還是要爭第一,學術不能,至少作者告訴你:女兒的人緣卻是第一的!

那做不到第一的人難道要自行了斷?華人家庭,無論是在那個國家/地區,普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不選擇走這條路的人,又往往反應過激,欲蓋彌彰地顯示出他/她在乎,十分酸葡萄。

真是神經病!這到底這是那門子的教育呢?我們真的可以替他們選擇他們的前路嗎?現實是:我們恐怕連自己的前路也茫茫不可知。我覺得人們已集體回到洪荒年代,那「弱肉強食」的動物本能年代。抑或是社會從沒有改變過?有些念頭,只是蟄伏在我們的基因裡?何謂強?何謂弱呢?一個人的強如果只建立在自身邊的能力上,名譽上,那不是很脆弱,很看不起人嗎?朋友說了個笑話:「那我便培育兒子作一個姑爺仔,專騙這些從父母裡得不到愛,又缺乏社交鍛鍊,沒有朋友網絡的女高材生!」

最恐佈的是,這像一個氣候,一個大旋渦。置身其中,人們很難不受影響。我這頭說發神經,那頭便為了女兒的99分暴跳如雷。我恐怕自己有時也很神經!


以下是在facebook抄過來的,是第二篇,有關「中等生」的文章:

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那上國中的女兒,她同學都管叫她23號。
她的班上總共有50個人,而每次考試,女兒都排名23。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
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

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
唯有我們家的23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妳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 『因為我爸爸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
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
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電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15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 大家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贊許, 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做晚餐, 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歎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我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遝遝地做。但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吊著點滴,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23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 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33名。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

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松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 個小男孩,一個數理天才,一個英語高手,兩人同時夾住盤子上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歎,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閒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歎不已。直到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
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語文試卷上有 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上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歎道 :『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普通,可是做人,實在很優秀!』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妳快要成為英雄了。』
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上,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上,竟是驀地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中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 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何況她是班上50名之中的23名,我們還不慶幸,還不滿足? 想要更高人一等,更出人頭地! 那後面還有27名半數以上的孩子呢﹖

如果我是她們的父母,我要如何自處呢﹖在那些漫長的歲月,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又沒學壞,我作為身教言教的父母,能教養孩子長大成人,並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就可告慰先祖,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美好的未來? 就算她將來能當上司法官,能考上建築師,若她心術不正,口是心非,那又有何用?

2 comments:

Winterbird said...

Oh my, I watched that crazy woman from the article on wall street journal on tv here, she's insane! She's just trying to sell her book. If her children turn out to be successful, I still doubt how much it was due to her methods, they could turn out the same way, even if she give them more choices and freedom.

Read a story before about a man with 185 IQ, working as a baker, he said he's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not fame or success. Now, that's intelligence.

Samantha said...

天才,是掩不住的,才不要這樣催谷呢!

出書... 到底她是說笑還是來真的?我覺得一切都假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