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06, 2013

維持

小寶又快考試了,一年五個考試,很累人。

最怕是什麼?最怕是維持不到一向的成績,怕因著種種的原因失手,怕學期終的頒獎禮不是坐在以往的位置。

小朋友也一樣,考完了非常緊張派卷。我知道這不健康,但沒辦法,自小三開始每次派卷差不多有一半情況會有幾位同學要社工/校牧上班房輔導、安慰那麼哭得死去活來的同學。小寶也曾試過失手,她死撐回家才哭。還記得那次年終派成績表,我對總成績也很意外,忍不住對兩位班主任老師說:「很意外啊,那次數學比賽失了手呢!」老師笑:「又不是由一次分數來決定,有很多次考試測驗和其他科目的分數可以拉啊!其實那次派卷我們一直注意著她,知她失了手,怕她受不了。誰知她又沒事人一樣。」我笑,她不愛在眾人面前流露感受,其實心裡非常難過。但根據小寶說:「我高興與難過都是一下子的事,笑完了,哭完了也就忘了﹣﹣只要你不要不停提起。」

名列頭五名的為「優異生」,小三暑假前再在「優異生」和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中選出「領袖生」。學校習慣標籤(我也很不贊成),老師同學口中就掛著:你是「優異生」怎樣怎樣;你是「領袖生」怎樣怎樣。學校拔尖補底的方針是:各科成績好的同學會加添一些比較深的功課,成績較弱的有老師補習。但有些老師,連備課做句也會對著全班宣布:「優異生」做三句,「學業獎」(六至十名)做兩句,其餘同學做一句便可。家長對那些額外的工作紙趨之若鶩,以此認定小朋友的程度。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小朋友自然也受影響。有一次中文科老師一反傳統,問全班:「有誰想要做這工作紙」,竟然... 全班同學均舉起手。老師欣然拿著原本只發五張的工作紙影印給全班,我很欣賞這樣的做法。

家長日見老師,老師可能沒什麼好說,只說一句:「她是『優異生』,對自己也很有要求的。」其實這不好,小朋友就是人一個,成績高一點低一點不應代表他的才能,更不應代表他整個人。人家有名有姓,為什麼用一個獎項的名稱來標籤呢?每學年終,我都問女兒是否怕拿不到,她說怕就怕會因此給同學取笑。我覺得這種價值觀最扭曲。唉,但這就是人生啊!

小寶未入學時有一個前輩家長跟我說:「只求中中等等的話日子過得還可以,要爭取最top則是另一個世界。」前幾天那前輩遇到我的老公,再跟他說,她才不在乎成績,子女的成績也總在合格邊緣,她覺得沒問題,只覺得在乎的人才是有問題的。

我也覺得太在乎非常有問題,可是我也覺得口說不在乎卻耿耿於懷,仍至於踐踏對方的也有問題。基本上各人有各人的問題,今日的問題解決了還會有明天的問題... 這才是問題嘛。

沒辦法,這畢竟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有一位資優生的媽媽曾苦笑著說:這「優異生」三個字,真是害死人的。他的兒子非常出色,可是資優,並不代表不會粗心大意。然而,從中又可見到學校老師和校長讓人欣賞之處。有次他兒子背默默錯了,拿了超低分,哭得失控,同學患難(雖然也稱不上是什麼「難」)見真情,有陪他到洗手間洗臉的,有替他擋其餘好事之徒的,還有將此事寫信給校長的!對,就只是一次默書!更令人驚訝的是:翌日校長寫了一封信,並親自到班房交給那小朋友,鼓勵他、安慰他!

也有家長的孩子被確診為過度活躍,校長也親自致電鼓勵安慰,老師也調節體諒。學校殘忍嗎?視乎你的焦點放在哪吧。

人生,有苦有甜。我常覺得,只要甜的夠甜,苦的就蓋過了!

傳統教育

我常常跟朋友說,其實我自己,是不適合傳統教育的。朋友常常問:「有什麼問題?不還就是這樣讀上去嗎?」

可是讀得沒有樂趣。

我的小學讀得沒趣味。這也許連我最親的同學也不知道的。我不明白,假如老師只是照書本說,那麼我們還要上學幹麼?我又不是不會讀。而且因為要替家姐背書的關係,早四年的課本,我一早唸過了。

我也痛恨「標準答案」,其實我覺得那些答案用詞很無聊,很模稜兩可,很廢話,為什麼我不能用另一些詞語和字句去表達?

諸如閱讀理解,文學欣賞,為什麼我不能以我所理解的去寫?

上到中學,望回小學的課本,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小學時教的,例如地埋常識,原來詳細答案在中學裡。中一時不明的,原來答案在中六那裡。那我不禁懷疑。我們學東西,不是應該明白到底,然後才記著一個結論嗎?我覺得傳統教育是倒轉的。讓你背誦答案,然後用十年八年時間再慢慢解釋為何。上到大學,再讓你發現答案才不是這麼的簡單,也不是黑白分明,那被騙的感覺更甚。那中小學有什麼趣味可言?基本上就是硬背。

沒有樂趣,可又不敢反抗,還是乖乖的跟遊戲規則,沒有什麼人發現我的不滿。

可我就是恨啊!捱到大學,才覺得自由很多,不再需要硬跟標準答案。但小時候的熱枕已死得七七八八。

昨天跟女兒溫常識,她說不喜歡記歷史,多悶啊!我嚇了一跳,不知如何跟她說歷史的趣味與重要。本來只需背三句香港的簡史。我忍不住,由「鴉本戰爭」談到往昔的殖民地主義,由八國聯軍述及中國的積弱,中國的閉關政策,八股文取士的弊病,西方的工業革命的正面及黑暗面,馬克思主義的背景及理念... 再引日本明治維新以作對比,輔以英印度公司的歷史,及後甘地如何帶領印度獨立。一直一直說下去... 自覺像個說書人。

昨天同學生日會,一班並不熟悉的家長談及補習,他們送兒女到不同的補習社,像會考班一樣。我明白這樣比較易於取分,可是我痛恨做mock卷背標準答案和猜測題目!才小學而已!我較談得攏的家長,小朋友會主動學習,即使補習,但主要去一起與課程未必有直接關係的,我覺得這才是培育與啟發。

我仍然認為有效的學習是要有趣的,那不管成績如何,過程中已經賺了﹣﹣能學到東西,才稱得上是學習。

朋友曾問我那送小寶讀傳統學校,是否很矛盾?其實也不,現在的教育與老師質素比我小時候好得多。而且她背學校考試要背的,我教我認為她應該懂的,雙方配合,沒有衝突。人們常質疑我為什麼教這麼多不需要的,也太複雜的東西給孩子,我覺得這絕不會比電視節目複雜,只是內容合理與合邏輯得多。她都是當故事聽的,沒壓力。

其實趁孩子小時,他們肯聽便盡量說,小時候思想單純,吸收力絕非成年人可比。更重要的是,現在不教,他大了還會讓你教嗎?還肯安定地坐著聽你長篇大論嗎?價值觀、求知慾、人際關係的處理... 愈早教,愈好。我覺得是這樣,雖然我未必對,而且每個小孩也不一樣,但我覺得就是這樣。